或許是我們成長環境、教育體系與整個社會使然吧,比起美國或其他歐洲國家,台灣與日本、韓國等受到儒家文化薰陶已久的國家一樣,比起個人主義,更重視集體主義。所以我們從小就常被教導「不要特立獨行」、「要乖乖聽話」、「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規格化的教育,目的是把大家都打造成一個不擅長思考、反駁的讀書機器。正如喬治卡林所說:「足夠聰明到可以操控機器,但不會聰明到去質疑政府。」(原文忘了,但大意是這樣)

或許是這樣的環境使然,我們多數人的榮耀感來自於與他人比較,而非自我實現。小時候考試分數要比,長大後薪水數字要比、交往對象要比、結婚對象要比、拿什麼手機要比、車子房子也要比……怎樣都比不完。而這樣的情況,就會讓大家把「我有什麼」、「我做了什麼」跟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深深綁在一起。

例如小時候數學考很爛,怎樣學都學不會,可能會被家長或老師罵:「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都學不會?」然後去問同學,同學也可能會說:「這很簡單啊!」於是你開始深深地質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我怎麼這麼沒用」。但殊不知,或許,你只是某個點還沒通;或許,你天生的數感能力就比較差,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培養;或許,你的天份在於語感能力,抑或體育能力,但現代教育要求大家都是通才。於是你厭惡、否定自己,從此更加害怕接觸數學並且逃避,「反正我數學就是爛啦」……這類例子時有耳聞。

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幫你把「你」和「你的行為」綁死了。但你並不等於你的行為。今天犯了錯、失敗了,並不代表「你這個人很爛」;它代表的是「我這件事情沒做好」、「我這邊還不太會」、「是不是有哪裡搞錯了?」引以為鑒,才能認清問題、修正路線並且重新學習。但如果你把你和它們綁在一起呢?「我很爛」、「我好笨」、「我什麼都不會」……不是這樣啊喂!

就如同「考試」這個測驗,一開始是為了找出你在學習上有哪些地方是還搞不懂的,讓我們可以藉以釐清並搞懂它;但隨著「少一分打一下」、「你怎麼這麼粗心啊」之類的事情,加上許多老師與家長喜歡拿孩子學生的分數當作互相比較互相炫耀的工具,考試測驗就喪失了它原本的美意了(而且這些老師與家長也是缺乏自我實現,所以才在那邊比較學生比較小孩的表現,本質上是同一件事)。

可能有人會問:那你犯了錯、你的失敗影響到了別人怎麼辦?呃……沒有人會故意去犯錯和失敗,好嗎?如果真的不小心影響到別人,其實誠心誠意道個歉,通常大家都還是能接受的(畢竟人是感性的)。但當然如果是在生意上、工作上,有時大概還要賠個錢……。但重點還是一樣啊!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即可,過度自責也不能為既定事實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你的行為並不等於你。所以為什麼常常會看到許多人喜歡推卸責任,「這不是我的錯啊」、「這是誰誰誰怎樣所以……。」因為我們都害怕犯錯、因為我們都害怕失敗,因為我們都把行為和自我價值感綁在一起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